電子報
    電子報

    如何尋找好新聞?去基層挖掘“富礦”!

    如何尋找好新聞?去基層挖掘“富礦”!

    王天海

     

    寫新聞易,但寫好新聞不易。對于新聞工作者,在保質保量完成新聞采訪任務的同時,采寫出業界認可的好新聞,無疑是一件美滋滋的事兒。但關鍵是,如何寫出好新聞?寫出好新聞的前提是,如何尋找好新聞?好新聞從哪里找?結合多年的新聞采訪經驗,筆者認為:好記者要去基層尋找好新聞,在基層挖掘新聞的“富礦”。
    基層是一部反映工作生活的“百科全書”,也是一座新聞的“富礦”,蘊藏著最精彩的故事、最感人的事跡、最鮮活的素材?;鶎影傩丈砩希W爍著智慧的光芒、精辟的觀點和獨特的思想,真所謂高手在“民間”。筆者剛畢業后,就在條件異常艱苦的焦爐一線工作,整天和工人師傅們在一起勞動、一起吃飯,共同交流想法、分享苦樂,對基層生活有著刻骨銘心的體驗。出于對文字的喜愛,工作之余,我常常把發生在焦爐身邊的故事和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寫出來,發表在企業的內部媒體上,沒想到獲得了好評。也正是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故事,感動了編輯、感動了職工,讓我從一名煉焦工人成為報社記者,從此走上了新聞采訪這條路。
    因為對基層有著深厚的情感,當記者期間,我最愛去采訪的地方是基層,去最艱苦的地方,和一線職工談心交流,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求、反映他們的工作現狀,替弱勢群體發聲、為基層人民說話。常常令我感到驚喜的是,我在基層采寫的稿件,屢屢獲得嘉獎。2014年盛夏時節,我去酒鋼“鐵山精神”的發源地鏡鐵山礦采訪。就在和礦山職工在宿舍聊天的時候,兼職工會干事曹亞軍說,他吃完晚飯,還要去忙乎資助困難兒童的事。出于職業的敏感,我立馬追問了下去。結果沒想到,捕捉到了一條“大魚”。當天晚上,我被礦山職工資助貧困兒童的故事深深打動。礦山工人是多么高尚,他們自己并不富裕、身處在最艱苦的地方,卻忘不了幫助困難的孩子們。第二天,我緊接著去跟蹤采訪,順藤摸瓜、刨根問底,直到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,并在礦山現場寫出《來自礦山的愛心》(見附件1)。發表出來后,立刻被《甘肅日報》等媒體轉載。
    那次礦山采訪,更加堅定了“去基層尋找新聞線索”的想法。無論是火紅的鋼鐵現場、還是炙熱的電解鋁廠房、或者是大漠深處的戈壁鐵路、亦或是大山深處的扶貧戰場,都是我最愛去的地方。我認為,坐在辦公室里,就算知識再淵博、功底再深厚、經驗再豐富,閱多少書籍、翻多少資料、打多少電話,如果不走出去、不去基層尋找素材,怎么也找不到好新聞。即便是合理的想象,也算不上新聞。只有走出去,眼觀八路、耳聽四方,時不時左顧右盼,才能發現有意義、有價值的新聞;只有去基層,才能聞到新聞的氣息、聽到新聞的聲音、看到新聞的原始狀態;只有去基層,才能有所收獲、有所感悟,提升精神境界、激活寫作靈感,為寫出好新聞做好鋪墊。
    2017年春節過后,我去曾經工作過的班組采訪。起初,并沒有采訪目標,只是懷著一顆好奇之心,去老班組轉轉。結果,到了班組后,卻無意間發現了班組里的驚人變化。和我在的時候,簡直是兩個模樣。于是,在做了進一步的補充采訪后,一篇名為《在干熄焦丁班拉家?!罚ㄒ姼郊?)的通訊迅速“出世”。當天完成后,第二天就見報。作品短小精悍、可讀性強,全是來自基層職工的語言,通俗易懂、很接地氣。通過現在和過去的班組對比,反映出在全面深處改革的大背景下,企業一線工人的幸福生活。該作品當年被評為“冶金記協好新聞通訊類作品三等獎”。
    總之,尋找好新聞一定要去基層,否則一切為空、無從談起。新聞人不能總是盯著重大事件、重大會議、重大活動,一定要勤于去現場、去艱苦地區,和基層人民交朋友,談心交流、多拉家常,挖掘那些發自普通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和動人故事,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以情動人。例如,獲得中國好新聞一等獎的消息類作品《629戶人的藏鄉走出359名大學生》(見附件3) ,就是《四川日報》記者徐中成長期駐守在藏,在下基層“抓活魚”過程中的一篇精品佳作,生動敘述了藏區農牧民的命運起伏和人生感悟。試想,假如徐中成不去基層,能寫出文風如此淳樸的經典作品嗎?顯然不可能。因此,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多去基層,在基層尋找“活魚”、獲取智慧、挖掘“富礦”,激發靈感、升華境界、提升自我。只有走進基層一線、走進百姓心田、走進現實生活,走別人沒走過的路、去別人沒去過的地方、寫別人沒寫過的題材,才能創造出不愧于時代、不愧于社會、不愧于人民的優秀新聞作品。
    正是因為采寫了大量反映基層面貌的新聞作品,再加上對新聞工作的執著追求與熱愛,2018年,我被嘉峪關市委、市政府評為新聞宣傳戰線上的愛崗敬業“最美雄關人”。在接受嘉峪關市電視臺采訪時,我再次表達了新聞人要善于去基層挖掘“富礦”的觀點。尤其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,記者更要多去一線采訪,不怕苦、不怕累,多想、多寫,用愛執筆、為民發聲,采寫有思想、有深度,寄托著豐富情感和崇高情懷,真實、親切、感人的新聞作品,用實際行動展現出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。



    附件1:



    附件2:



    附件3:

    從受觸動到行動 知識改變命運

    629戶人的藏鄉走出359名大學生

    (四川日報記者 徐中成 2015年3月26日)

     

    本報訊“這兩年,別人想在我們村寨娶走個媳婦都難?!?月25日,記者在阿壩州若爾蓋縣求吉鄉采訪時,噶哇村村委會主任仁卓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。為何難?原來,村里年輕人不少都出門上大學去了。全鄉共629戶人,近7年間已有235人從大學畢業,還有124名大學生在讀。

    求吉鄉地處若爾蓋縣和甘肅省迭部縣交界處,只有7個村、21個自然寨,卻是全縣走出大學生最多的鄉鎮。鄉黨委書記張建榮說,鄉里不少學生考進了中央民族大學、四川大學等知名大學,還出了全縣第一個留學生。

    一個偏遠的藏區鄉,為啥能培養出這么多大學生?

    張建榮介紹,上世紀末,求吉鄉村民組建了潘州物流車隊,走南闖北跑運輸。眼界打開后,不少村民才發現,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,做事受限,于是空前地重視起子女教育問題來。

    下黃寨村村民尼美多吉開貨車已有20年,“我小學二年級都沒讀完,好多路牌認不到,找路很不方便”。同村的巴千學不認識幾個字,跑運輸時要記錄飯店電話,就在電話本上畫個碗和筷子,再記上數字。尼美多吉一家省吃儉用,支持獨生女兒羅措考入了阿壩師范學院。巴千學的兒子多吉扎西已大學畢業,正在自己創業搞現代農業。

    近年來,對國家和省里的“兩免一補”、“9+3”免費職業教育等政策,求吉鄉黨委、政府大力宣傳,讓家家知曉。每年6月1日,鄉上召開群眾大會,以藏族的最高禮儀,給尊師重教的好家長和愛崗敬業的好老師獻上哈達,給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發放學習用品。連續多年,求吉鄉的入學率、鞏固率、升學率均保持在100%。

    求吉鄉并不富裕,村民們千方百計籌措教育費用,有的不惜賣掉家中全部牦牛。

    去年夏天,上黃寨村召開了一次村民會議,議題是:把重視教育列入村規民約。原來,比起鄰近的茍哇村、下黃寨村,上黃寨村的大學生較少。村民們商定,凡是有人考上大學,村上給予1000元獎勵,每戶村民還要各湊一兩百元給他們當學費。

    社會各界也伸出援手。由退休干部牽頭成立的求吉鄉教育助學協會,募集愛心資金70余萬元,已對全鄉所有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資助。

    據初步統計,求吉鄉的大學生畢業后,少數去了成都等大城市,約90%的人回到了阿壩州工作,成為教師、醫生、公務員、技術員,其中科級干部已近百人,求吉鄉成為阿壩州雙語干部的一個搖籃。

    29歲的更巴措是茍哇村人,她從綿陽師范學院畢業后主動回鄉當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,“希望幫助更多孩子走出藏寨”。

    《四川日報》 (2015年3月26日 第一版)


    作者簡介:

    王天海,現供職于酒鋼集團黨委宣傳部。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MBA,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。作品發表于《新華社》《中國新聞社》《經濟日報》《工人日報》《中國冶金報》《中企傳媒》《甘肅日報》等媒體。



  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|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|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|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|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|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|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| 亚洲av日韩av综合|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|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|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区|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|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|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|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|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|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|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|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|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|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|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|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|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|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| 91嫩草亚洲精品|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|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|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|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|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|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|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|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|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| wwwxxx亚洲|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|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|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