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旦夕禍福。”在歲月長河中,總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,誰也躲不開。今年的新冠疫情爆發是這么多年來影響最大、情況最復雜、破壞力最強的一次突發事件。我們的抗疫戰斗取得了重大勝利,抗擊疫情中的許多應對策略,已成為寶貴的經驗。

面對突發事件 走出認識誤區
什么是突發事件?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、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、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、事故災難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。
各地區、各企事業單位在遇到突發事件后該怎么應對?能否有快速反應能力、準確判斷能力、整體協調能力?能否妥善處理好,努力化危機為機遇?這一切,是對各地區、各企事業單位決策者的嚴峻考驗。
如果應對失誤,一次錯誤的行動或一次負面的報道,其影響有時會抵消許多次正面解釋。一個謠言的傳播,會極大動搖人心,極大挫傷干群的積極性,當事人會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,弄得不好甚至會引發群體事件。因此,處置突發事件應當果斷、迅速、謹慎、有序,不可猶豫與拖延。
突發事件的產生有外部因素,也有內部因素。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,如地震、臺風、洪水等,也有競爭對手的攻擊。內部因素主要為管理不善,制度不嚴,法律意識不強,內賊破壞造成的。還有一些是偶然性事件,本不該發生的,卻偏偏發生了。
有的突發事件牽涉少數家庭、一兩個企業,有的則涉及千家萬戶。比如,這次疫情就涉及全世界幾十億人口。倉庫爆炸、公交車墜湖、火車脫軌、森林大火、山體滑坡、洪災肆虐等,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。突發事件危害性大,關注度高,牽涉面廣,有的還會造成二次災害,延續時間長。因此,妥善處置尤為重要。
對待突發事件的處置,一些地區與部門有時會陷入一些誤區。這些誤區主要表現為:
(1)不說不做。面對突發事件采取拖延的辦法,認為“事情總會水落石出的”,用鴕鳥政策來應付,存在僥幸心理,遲遲不報,裝聾作啞,能拖就拖,指望慢慢平息,安全脫身。結果往往是事情蔓延,造成謠言四傳,風雨滿城,弄得很難收拾。
(2)唯辟謠論。不分清紅皂白,一古腦兒地辟謠,弄得真假不分,人心不穩。 忽視網絡民意,對網絡上的民意民情不加分析,認為不可靠,太偏激。
(3)與媒體對立。有的拒絕媒體記者采訪;有的消極應付,三言兩語打發;更有甚者,搶奪記者手機、照相機、攝像機,有的還追打記者。
(4)更有甚者,采取掩蓋欺騙的手法,遲報、漏報、謊報和瞞報,用虛假內容和花言巧語引導民眾,甚至引起“矛盾上移”。
對突發事件的錯誤應對,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。因為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,各種信息與謠言傳播特別快,你不在官方媒體或較具權威的網絡平臺上對事件進行報道,勢必會在許多自媒體和跟帖中傳播,群眾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會迅速傳到網上,跟帖會鋪天蓋地出現。一旦謠言四起,真假難辨,在網上流傳,就會使地方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。
那末,怎樣才能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呢?怎樣在突發事件中應對媒體記者?當突發事件發生后,媒體記者蜂擁而來應聲趕到之時,怎么辦?
在這樣的情況下,快速反應、邊做邊說、透明公正、及時發布、妥善處理,才是最佳的應對辦法。
面對媒體記者 積極沉著應對
媒體策略是地區與企事業高層的管理戰略。面對媒體,面對社會的質疑和追問,以下這些做法可供參考:
---快速反應。及時、準確、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。有的地方規定一小時內必須發布已掌握的內容,有的地方規定為2小時內。可以運用各種形式發布,如授權發布、發新聞稿、接受采訪、新聞發布會、微博發布、直播發布等。不要封鎖消息,不要一味辟謠,不能不理不睬,敷衍塞責。
---漸進發布。事情進展到那一步,就發布到那一步,不要想一下子全都發布完,要不急不躁。要迅速把事件真相調查清楚,掌握第一手資料。
---全面溝通。對媒體與記者,要真誠而富有人情味,對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,而不是處處設防,事事掣肘。與記者建立平等關系。要記住,記者不是你部下或學生,也不是敵人。不要訓斥記者,不要產生敵對情緒,更不能搶攝像機,甚至毆打記者。
對記者的基本情況要預先了解,杜絕假記者。須知,一個記者的背后有成千上萬的讀者。對媒體說話不要絕對化,要留有余地。
---準備充分。在發布會前寫好新聞稿與開場白的講話提綱。了解情況,掌握事實,重視數據,備好口徑。有些關鍵的問題、關鍵的地方要預想到記者可能提的問題,事先作好回答的準備。
---積極表達。發布會上避免緊張,表態時態度真誠,聲音沉穩,注意儀表,話無漏洞,掌握技巧,把握分寸,從容應答。不回答假設性問題,不回答尚不了解的問題,不回答與本次發布會專題無關的問題。速報事實,慎報原因,謹慎定性。
---借助他力。在自身發言后,以科學論證為依據,借助第三方力量,比如,可請其他權威科研部門來發言,通俗易懂地做出解釋,讓受眾易懂明白。
---不中圈套。對記者追問,有準備的則答,沒準備的不可貿然回答,可以適當婉拒,不要中了記者的圈套。可以用“尚待證實”“尚待了解”“正在了解之中”等作為回答。對糾纏不休者,可以用“下一個問題”予以過渡。不被情緒左右。不說“無可奉告”。接受電視臺、網站專訪是直播的話,有條件時可以事先演練一下。
此外,要注意的是,在發布突發事件新聞稿時,切莫官話連篇,邀功做秀,要慎用“領導高度重視”“各級領導重視”等詞匯。這些詞匯原本想在民眾中塑造領導的正面形象,結果是把領導架在火上烤,引起讀者反感,群眾會問:“事件發生后才重視,前期的重視到哪里去了?”在新聞稿中,事件的規模、損失、影響,應急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是新聞發布的重點,不能把災難當成慶功會來辦。
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快捷優勢與傳統媒體的權威優勢,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實現雙向互動,化危機為機遇。
突發事件發生后必須及時反思總結,認真查找突發事件的誘發因素和處置不當的原因,并有針對性地制訂周密的處置預案。對失職及處置不力者,要適時問責。
(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、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)